2013年04月 35-2 脊髓損傷者之就業歷程探討

張千惠** 吳佩霖    梁忠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花蓮慈濟醫院
復健科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在職中的脊髓損傷者之就業歷程。就業對於脊髓損傷者的重要性就如同對所有 非身心障礙者一樣,因此本研究針對三位穩定就業的研究參與者之生命故事萃取具特別意義的經驗 內涵,並進行跨個案分析,以了解其就業歷程。除呈現脊髓損傷者的就業歷程分析,研究者也試著 與相關文獻結果進行呼應與討論,藉此連結相關學術資料與本次研究場域所見,希望針對這些生命 故事與知識進行統整與探索。訪談大綱、訪談日誌及觀察筆記為主要的資料蒐集工具。並以多方資 料的核對、同儕的檢定、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友善關係,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檢核等四種方法建立研究 信實度。本研究結果發現:每個參與者在受傷前,原本各自處於不同的生涯發展階段,因為傷害而 產生一個循環,開始新的成長、探索與建立階段。依據編碼結果,本研究發現:脊髓損傷的受訪者 之就業歷程,可分為七個階段,分別為「受傷前的個人狀況與未來規劃」、「受傷的衝擊」、「心理調 適階段」、「就業前調適,邁向獨立生活」、「就業探索」、「就業定向」,與「受傷對人生影響及未來規 劃」。最後,研究者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及本研究限制。

關鍵詞: 脊髓損傷者、就業歷程、穩定就業 

關鍵字
脊髓損傷者、就業歷程、穩定就業

參考書目

  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2011)。認識脊髓損傷。2011年9月29日,取自 http://fsci.org.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7
  2.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09)。為什麼要預防脊隨損傷。2009年1月3日,取自 http://www.scrc.org.tw/snse0106.php
  3.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2010)。認識脊隨損傷。2010年6月5日,取自 http://disable.yam.org.tw/resource/life/spinal.htm
  4.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2011)。脊髓損傷的各項統計數字。2011年9月29日,取自 http://www.scrc.org.tw/snse0103.php
  5. Bishop, M.,Miller, S.,Chapin, M. H.(2002).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the measurement of rehabilitation outcome.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74,45-54.
  6. Boss, P.(1988).Family Stress Management.Newbury Park, CA:Sage.
  7. Brown, D.(Ed.),Brooks, L.(Ed.)(1996).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practice.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8. Conte, L. E.(1983).Vocation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the disabled person: Oversight or deliberate omissuin?.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27,316-328.
  9. Hammell, K. W.(2004).Quality of life among people with high spinal cord injury living in the community.Spinal Cord,24,607-620.
  10. Kennedy, P.,Lude, P.,Taylor, N.(2006).Quality of life, social participation, appraisals and coping post spinal cord injury: A review of four community samples.Spinal Cord,44,95-105.
  11. Leduc, B. E.,Lepage, Y.(2002).Health-related quakity of life after SCI.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24,196-202.
  12. Levi, R.,Hulting, C.,Seiger, A.(1996).The Stockholm spinal injury: Psychosocial and financial issues of the Swedish annual level-of-living survey in spinal cord injury subjects and controls.Paraplegia,34,152-157.
  13. Martz, E.(2004).Do reactions of adaptation to disability influence the fluctuation of future time orienta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47,86-95.
  14. Mckenry, P. C.(Ed.),Price, S. J.(Ed.)(1994).Families and change: Coping with stressful events.Thousand Oaks, CA:Sage.
  15. Savickas, M. L.(Ed.),Lent, R. W.(Ed.)(1994).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Palo Alto,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6. Super, D. E.(1980).A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282-298.
  17. Trombly, C. A.(Ed.)(1995).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Baltimore, MD:Williams & Wilkins.
  18. 吳佩霙(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
  19.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20. 林幸台編(2004)。九十三年生涯輔導人員進階204課程培訓營學習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1. 林幸台、田秀鳳、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22. 林亭宇編(2002)。彩繪新生命─回歸社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脊隨髓傷者聯合會。
  23. 唐仙梅、陳怡伃(2006)。困境與希望:罕見疾病身心障礙者就業之路。台北:罕見疾病基金會。
  24.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25. 程子芸(1996)。慢性病兒童家庭的適應。護理雜誌,43,49-53。
  26. 劉世閔(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台北:心理。
  27.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28.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全文下載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