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9月 18-2 十年來中部地區社區諮商當事人之人口特徵與求助問題演變之分析研究

張虹雯 陳金燕
彰化師大社區心理諮商與潛能發展中心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

本研究以八十三年至九十二年間至彰師社諮中心尋求諮商協助的1433位當事人為研究對象,分析當事人在背景變項與求助問題上的特徵,以及十年來當事人在求助問題上的變化情形。研究結果如下:1.在接受初次晤談後,七成的當事人會進入正式諮商,成人當事人主要以個別諮商的方式進行,未成年當事人則以個別諮商與遊戲諮商為主。2.未成年與成人當事人的人數比值為2:3。未成年當事人以小學生為最多,男女比例為3:2,皆為未婚,絕大多數為學生;成人當事人則以18到29歲者為最多,男女比例為1:2,九成以上的成人當事人擁有高中職或以上之學歷,已婚與未婚者各半,職業類別以公務人員、無職業者(包含家庭主婦以及學生)為最多。 3.情緒困擾以及精神疾患困擾已分別成為社區未成年以及成人當事人最主要的困擾問題,這個現象除了顯現國人對心理相關疾患的敏感度,以及採取心理諮商方式解決其情緒與精神困擾的接受度增加之外,國人的心理健康情形也需要心理衛生與心理專業機構的關注。此外,有關不同性別與婚姻狀況在求助問題上的差異,研究結果指出:男性未成年當事人較女性未成年當事人出現有較多的行為問題與學習問題,女性未成年當事人則較男性未成年當事人有較多的適應問題以及是性侵害事件下的受害者;未婚成人當事人多關注在與自我及人際相關的困擾上,已婚成人當事人則為家庭與婚姻問題所苦。
 

關鍵字
社區諮商、求助問題

參考書目
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3)。九十二年度性侵害防治類統計。取自:http://www.moi.gov.tw/dv5/.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2 版)。台北:心理。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2000)。八十九年度個案統計分析成果報告。台北:生命線。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2001)。九十年度個案統計分析成果報告。台北:生命線。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2002)。九十一年度個案統計分析成果報告。台北:生命線。
生命線(2001)。九十年度全國生命線求助個案統計表。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生命線(2002)。九十一年度全國生命線求助個案統計表。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生命線(2003)。九十二年度全國生命線求助個案統計表。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1996)。八十五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1997)。八十六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1998)。八十七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1999)。八十八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2000)。八十九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2001)。九十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2002)。九十一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兒童心理諮商中心(2003)。九十二學年度服務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主計處(2003)。九十二年度人力資源調查。取自:http://163.29.140.81/html/htm/320701.jpg.
李開敏(2003)。受害兒少的創傷與輔導。月旦法學雜誌,96,54-74。
周玉真(1998)。社區諮商個案之人口特徵與問題分析-以彰化師大社區心理諮商中心為例。中華輔導學報,6,89-113。
周玉真(2002)。成人個案求助心理諮商之問題內容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49-76。
周玉真(2003)。社區諮商個案應用社會網絡之經驗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4,107-138。
范碧玉、李淑宜、葉英昆、林秀霞(1993)。精神疾病患者就醫行為研究。公共衛生,20(1),83-98。
高明瑞、楊東震(1995)。民眾就醫行為重要影響因素與醫院行銷之研究---以高雄都會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3(3),55-73。
高雄市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1999)。服務成果報告。高雄:高雄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
高雄市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2000)。服務成果報告。高雄:高雄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
高雄市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2001)。服務成果報告。高雄:高雄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
高雄市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2002)。服務成果報告。高雄:高雄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
高雄市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2003)。服務成果報告。高雄:高雄兒童與家庭諮商中心。
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揚智。
陳金燕(2003)。助人工作中的「光環中隊」:談不同專業人員分工合作之彰化經驗。諮商與輔導,216,19-22。
許文耀(2000)。九二一地震災區學生的因應型態與心理症狀的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3),35-59。
郭麗安、張虹雯(2000)。九二一受災程度不同之家庭其家庭結構之分析、追蹤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五屆華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
郭麗安、張虹雯、翁樹澍(2000,June)。九二一受災與非受災家庭結構之分析比較研究。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張虹雯、郭麗安(2000)。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
究。中華輔導學報,8,77-110。
張英熙(1997)。男性特質與男性求助。輔導季刊,33(4),12-18。
張老師(2002)。救國團「張老師」三十三週年年報。台北: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諮商輔導處。
張老師(2003)。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三十四週年年報。台北: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曾倫崇(1997)。顧客選擇醫院就診因素之研究---以行銷觀點。醫院,30,28-37。
黃瓊慧、周麗端(2003)。九二一地震組合屋家庭凝聚力之變化。中華家政學刊,33,147-160。
黃惠玲(1993)。發展台灣地區的多軸兒童行為衡鑑評量表。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劃結果報告。
黃素珍(1992)。暴力的循環:父母童年受虐經驗與兒童虐待之研究。社會工作學刊,53-72。
游恆山(譯)(1993)。變態心理學。台北:五南。
謝明昆(1999)。九二一地震災後創傷經驗兒童的心理與復健。幼教資訊,11,49-57。
Achenbach, T.H. (1978). The child behavior profile: Boys aged 6-11.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6(3), 478-488.
Addis, M.E. & Mahalik, J.R. (2003). Men, Masculinity, and the contexts of help seek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1), 5-14.
Benton, S.A., Robertson, J.M., Tseng, W-C., Newton, F.B., & Benton, S.L. (2003).
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4(1), 66-72.
Erikson, E.H.(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Y: Norton.
Fish, P. A., Fagot, B. I., & Leve, C. S. (1998). Assessment of familylow-, medium-, and high-risk samples using the family events checklist. Family Relations, 47, 215-219.
Good,G.E., & Wood, P.K.(1995). Male gender role conflict, depression, and help seeking : Do college men face double jeopardy?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70-75.
Haberman, S.J. (1978).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Kushner, M. G. & Sher, K. J. (1991). The relation of treatment fear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An overview.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2, 196-203.
Lewis, J.A., Lewis, M.D., Daniels, J.A., & D’Andrea, M.J. (2003). Community
counseling: 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a diverse society(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in, J. C. H.(1998).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length of psychotherapy of Chinese
American clients seen in private practic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6), 571-573.
Pledge, D.S., Lapan, R.T., Heppner, P.P., Kivlighan, D., & Roehlke, H.J.(1998). Stability and severity of presenting problems at a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A 6-year analysi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4), 386-389.
Saunders, S. M. (1993). Applications’ experience of the process of seeking therapy. Psychotherapy, 30(4), 554-564.
Saunders, S. M. (1996). Applications’ experienc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 33(4), 617-627.
Vessey, J. T., & Howard, K. I. (1993). Who seeks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30(4), 546-553.

全文下載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