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15-3一位受暴婦女的內在信念與生命轉換歷程: 詮釋學的觀點

范幸玲 卓紋君
屏東美和技術學院護理系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本篇研究旨在探討一名在求助過程中受挫的四十歲受暴婦女L (匿名),其內在的信念、存活的力量、以及生命轉換的歷程。同時本研究也試圖彰顯研究者與當事人在對談過程中互動的狀況與詮釋循環改變的歷程。研究者藉由五次、總時數九小時二十分鍾的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並且以詮釋學的理念來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目睹家暴的經驗催化了L 想要成為拯救別人的角色,也讓她走進婚暴的陷阱﹔但這樣的經驗正也是L 修復內心深沈的傷痛與轉化生命的力量來源。而在此互為主體的對談過程中,研究者也指出對專業助人者的提醒:有些受暴婦女的深沈傷痛是無法單以同理視域進入的,所以當「無話可說」時,倒不去。真誠相伴﹔此外要能看到受暴婦女存活得勝的堅韌生命力,而非以病態的觀點待之,方能減少對她們造成二度傷害。

關鍵字
受暴婦女、詮釋學

參考書目

丁雁琪(民86)。醫院在受虐婦女保護網路中的角色。社會福利,130,21-32。

沈清松(民72)。詮釋學的變遷與發展。要島湖,9,18-24。

沈清松(民82)。詮釋學方法評介。國立政治大學通訊社,1,5-17。

林芬菲(民89)。台北市婚姻暴力受虐婦女保護服務之實務介紹。月旦法學雜誌,59,80-87。

周月清(民83)。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高雄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防治中心( 民91)。2001 年12 月受理通報及保護令統計表。取自

http://www. keg.gov.tw/~safesex/9008.htm。

陳若璋(民81a)。台灣婚姻暴力之本質、歷程與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3,117-147。

陳若璋(民81b)。台灣婚姻暴力高危險因子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1,123-160。

陳秉華、洪莉竹、林佩儀( 民91)。心理諮商人員對於婚暴問題的理解與社會文化的脈絡關係。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黃怡謹(民88)。從內省、宿命到反抗:婚姻中受暴婦女的心路歷程。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

黃淑玲、林方皓、吳佩玲( 民90)。都市原住民婚暴狀況及社工處遇初探一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15,113-162。

黃曬莉(民90)。身心違常:女性自我與父權社會。應用心理學研究,15,3-62。

畢恆達(民的)。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一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7-46 頁)。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淑華(民87)。台灣受虐婦女專業整合服務問題之研究一社會福利工作人員之

觀點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147-194。

劉可屏(民76)。虐妻問題。輔仁學誌,19,375-391。

劉宏恩(民的)。婚姻暴力犯罪受害者與加害者之研究。律師雜誌,222,51-66。

湯琇雅( 民82)。婚姻暴力中婦女受虐狀況與其因應過程之初探。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丈。

魏英珠(民84)。受虐婦女介入方案發展暨評估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

Brown, P., & Dickey, C. (1992). Critical reflection in groups with abused women. Affilia: Journal of Women & Social Work, 7(3), 57-71.

Busch, N. B., & Valentine, D. (2000). Empowerment practice: A focus on battered women . Affilia: Journal of Women & Social Work, 15(1), 82-96.

Cappell, C., & Heiner, R. B (1990).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mily aggression.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5(2), 135-152.

Carlson, B. E. (1997). A stress and coping approach to intervention with abused women. Family Relations, 46(3), 291-299.

Gianakos, I. (1999). Career counseling with battered woman. Journal of MentaI Health Counseling, 21(1), 1-15.

Julian, T. W., Mckenry, P. C., Gavazzi, S. M., & Law, J. J. (1999). Test of family of origin structural models of male verb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 (3), 397-423.

Neenan M., & Dryden W. (1999).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dva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Whurr Publishers.

Tutty, L. M., & Bidgood, B. A. (1996).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group process and client variables in suppo此groups for battered wome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6 (3), 308-325.

Wood, G. G., & Middleman, R.R. (1992). Groups to empower battered women. Affilia: Journal of Women & Social Work, 7(4), 82-96.

Walker, L. (1994). Abused women and survivor therap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全文下載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