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王智弘(2004a)。從專業倫理的觀點看心理師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2007 年 10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0401.htm/。 王智弘(2004b)。後心理師法時代社區諮商輔導機構發展的重要議題— 服務轉型、倫理建立與媒體運用。2008 年 8 月 10 日, 取自:
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4a01.shtml/。
王智弘、林清文(2001)。邁向心理健康新紀元— 「心理師法」與消費權益。消費論壇,248,2。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 = 證照化 = 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伍育英(2003)。美國諮商心理師證照制度現況與台灣心理師法實施後之比較省思。諮商與輔導,215,2-7。
李家安、余瑞宏、林莉芳(2004)。初探心理師法對大學院校學生輔導中心之衝擊:以屏東兩所國立大學為例。輔導季刊,40(2),67-73。
沈慶鴻、趙祥和(2009,10 月)。以家庭為基礎之親職服務方案服務成效之分析。論文發表於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舉辦之「金融海嘯、家庭與社區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南投。
林家興、許皓宜(2008)。心理師法的立法與影響。輔導季刊,44(3),24-33。
邱德才(2005)。台灣諮商輔導機構現況因應心理師法實施未來發展之芻議。2007 年 10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1980.org.tw/enew s/listnews.php?page=5#/。
張德聰(2006)。諮商心理師證照引發諮商專業發展的迷思與建議。應用心理研究,32,33-35。
曹中瑋(2003)。心理師法對於國中小學學生輔導工作的影響。學生輔導,85,46-51。
許韶玲(2005)。駐地實習機構「密集進行督導」的現實挑戰。輔導季刊,41(2),70-74。
陳金燕(2003)。助人工作中的「光環中隊」:談不同專業人員分工合作之彰化經驗。諮商與輔導,216,19-22。
陳惠雯、王曉薇、韓昌宏、彭瑞連、張雅苓(2006)。從中小學輔導工作的挫敗看專業證照助人工作者駐校模式的救濟:走一條尋回專業的路。應用心理研究,30,155-179。
陶蕃瀛(1991)。論專業之社會條件— 兼談台灣社會工作之專業化。當代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1-16。
麥麗蓉、王明智、吳健豪、李文玫(2006)。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89-124。
黃源協(2007)。專業主義、新管理主義與最佳價值—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回應。社區發展季刊,120,85-102。 溫錦真(2006)。逃離、反思與回歸前的想望:一位退位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組長的實踐行動之反思與再前進。應用心理研究,30,125-154。
劉惠琴(2006)。吹皺一池春水:對台灣諮商心理師證照化現象的觀察與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0,37-58。
賴念華(2003)。心理師法對大學輔導中心的影響。學生輔導,85,34-45。
Akos, A. M. P. (2007). National certification: Evidence of a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09(4), 346-351.
Gale, A. U., & Austin, B. D. (2003). Professionalism challenges to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collective ident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1(1), 3-10.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Y. S. Lincoln & E. G. Guba (Eds.), Naturalistic inquiry (pp. 289-331). Beverly Hills, CA: Sage.
Whelan, C. J. (2008). The paradox of professionalism: Global law practice means business. Penn Stat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79(2), 465-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