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Tong, R. (1989).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孔守謙(2000)。說你,說我,說我們同性戀的故事:一個同志相互敘說團體的嘗試。輔仁大學應用 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春蕤(主編)(2001)。同志研究。台北:巨流。
吳秀碧(1995)。輔導教師如何面對高中職青少年的同性戀課題。測驗與輔導,131,2686-2688。
李啟澤、李孟智(1997)。青少年同性戀。基層醫學,12(1),5-6。
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Giddens, A.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
邱小凈(2005)。論述之外,主體之內— 女同志情傷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佳玲(1998)。青少年同性戀的認識及輔導。高苑學報,7(2),359-365。
洪佳玲(1999)。「同性戀」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60,21-23。
孫瑞穗(1999)。情慾之為用。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265-270 頁)。台北:女書。
張娟芬(2001)。愛的自由式— 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
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台北:女書。Caloun, C. (1997). Leaving home.
張娟芬譯(1999)。分離同女理論與女性主義理論。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經典(311-322 頁)。台北:女書。Caloun, C. (1994). Separating lesbian theory from feminist theory.
張學善(1996)。同性戀個案諮商與倫理課題。輔導季刊,32(3),51-58。
畢恆達、吳昱廷(20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宅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8,121-147。
莊景同(2000)。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扮」: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金燕(2009)。在諮商輔導專業中看到性別關照的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0-11。
陳姝蓉(2003)。感染愛滋病對男同志親密關係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姝蓉、丁志音、蔡芸芳、熊秉荃(2004)。男同志感染者的親密關係─ 以情感層面為主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97-126。
陳郁齡(1999)。談青少年同性戀。輔導通訊,58,46-54。
郭麗安、蕭珺予(2002)。同志族群的伴侶諮商:婚姻諮商師臨床訓練的反省與思考。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3),101-124。
彭懷真(1995)。觀察孩子的性取向。家庭,242,148-150。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4,81-117。
游美惠、黃馨慧、潘慧玲、謝小芩(2004)。從性別盲到性別敏感的教育研究:以婦女成人教育與性教育研究的文獻回顧為例。通識教育季刊,11(1-2),1-38。
黃貞蓉(2005)。異性戀大學生的愛情樂章:性別觀點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鳳麟(2006)。同志基督徒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賈紅鶯(1996)。青少年同性戀傾向的認識與輔導。輔導與諮商,126,10-16。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趙淑珠(2009)。性別的多元面貌:談諮商中的性別意識。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5,12-16。
趙曉娟(2006)。回首戀情浮沈— 拉子愛情故事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認識同志手冊編輯小組(2005)。認識同志手冊。台北: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劉安真、趙淑珠(2006)。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諮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0,201-230。
劉杏元(2003)。校園女同志學生次文化與性別認定。長庚科技學刊,2,51-64。
潘皆成(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群學。Jamieson, L. (1998). Intimac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societies.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
鄭美里(2001)。女同志的現象學— 評《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60,13-16。
謝文宜(2006)。台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發展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中華輔導學報,20,83-120。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謝慧華(2007)。愛滋男同志雙重暗櫃中伴侶關係之斷裂、綿延與展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簡家欣(1997)。喚出女同志: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淑冠(2005)。逾越/愉悅的身體:從社會階級觀點來看西門 T、婆的情慾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Adam, B. D. (1992). Sex and caring among men: Impacts of AIDS on gay people. In K. Plummer (Ed.), Modern homosexualities: Fragments of lesbian and gay experience (pp. 175-183). London: Routledge.
Butler, J. (1991). Imitation and gender insubordination. In D. Fuss (Ed.), Inside/Out: Lesbian theories, gay theories (pp. 13-31). New York: Routledge..
Carver, T., & Mottier, V. (1998). Politics of sexuality: Identity, gender, citizenship. New York: Routledge.
Jackson, S. (1999). Heterosexuality in question. London: Sage.
Miles, M.,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National Guidelines Task Force (2004).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Kindergarten-12th grade (3rd ed.). New York: Fulton Press.
Plummer, K. (Ed.). (1992). Modern homosexualities: Fragments of lesbian and gay experience. London: Routledge.
Richardson, D., & Seidman, S. (2002). Handbook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London: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