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 36-2 臺灣心理劇的發展與轉變:1968-2011 之文獻回顧

賴念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
 

本研究旨在了解心理劇在臺發展 37 年之相關文獻趨勢及內涵。採內容分析法進行文獻分析,藉資料 庫檢索及私人蒐集方式廣羅臺灣地區已出版之心理劇文章,依發表年代、內涵、應用場域、對象及 議題等分析歸納,發現:(1)文獻內涵分理論說明、實務應用及學術研究論文三大類,近三分之二 為實務應用文獻且以個人經驗分享為主;(2)心理劇最早的文獻內涵多基礎理論介紹,後有個人經 驗分享、期刊論文、概念運用及技巧探索、理論詮釋、取向結合等類型,近年增長以碩博士論文為 主;(3)應用場域有醫療、校園、社區、企業、司法五大體系,發展順序從醫院開始,隨後進入校園、 社區,近十年則興起企業與司法之應用;以及(4)臺灣心理劇常見議題包括家庭與婚姻、悲傷輔導、 震災創傷、生涯諮商。研究者從學術論文了解研究方法及趨勢,發現早期偏屬醫院針對精神疾患進 行成效量化研究,近年轉向質化分析社區大眾各層面之心理劇經驗。最後對臺灣心理劇未來研究及 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詞:文獻分析、心理劇、團體心理治療


關鍵字
文獻分析、心理劇、團體心理治療

參考書目

  1. 吳櫻菁、高淑貞(2010)。沙遊治療與其相關研究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2(2),277-296。
  2. 徐森杰、蔡春美、吳就君(2003)。愛滋病毒感染者心理劇經驗。中華團體心理治療,9(2),13-23。
  3. 張靄珠(2002)。綻放在生命與記憶斷層的花朵:「九二一地震」心靈重建戲劇工作坊。中外文學,30(8),132-157。
  4. 黃進南(2001)。「角色扮演」技術在個別諮商中的運用─從心理劇的「輔角」談起。諮商輔導文粹,6,155-169。
  5. 葉北辰、雷庚玲(2008)。兒童對同儕言語挑釁之受傷與易怒敏感度:社會計量差異與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50(1),49-69。
  6. 賈文玲(2002)。心理劇在悲傷輔導之應用。諮商與輔導,199,27-31。
  7. 蔡宗晃、朱秀琴(2005)。非行少年的團體角色扮演分析治療。輔導與諮商,238,47-51。
  8. 賴念華(2003)。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災區婦女創傷之效果研究。高雄師大諮商輔導文粹,9,81-102。
  9. 賴念華(2005)。社會計量在團體治療中的運用(上)。諮商與輔導,232,45-49。
  10. 賴念華(2005)。社會計量在團體治療中的運用(下)。諮商與輔導,233,42-45。
  11. 賴念華(2005)。美國心理劇導演的認證制度與考試歷程之分享。諮商與輔導,234,40-46。
  12. Sacks, J. M., & Wieser, M. (n.d.). Bibliography of Psychodrama © Inception to Now.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12 from http://pdbib.org/
  13. American Society of Group Psychotherapy & Psychodram. (2012). Mission Statement.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12, from http://www.asgpp.org/about_us.html
  14. (1996)。五十載浮沉─台大醫院精神部50 年紀要(1946-1996)。台北:臺大醫院。
  15. American Board of Examiners in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 Group Psychotherapy. (2012). Glossary of Terms.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12, from http://www.psychodramacertification.org/docs/glossaryofterms.pdf
  16. Blatner, A. (n.d.). Psychodrama Resources.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12, from http://www.blatner.com/adam/pdntbk/resources.htm
  17. The Evidence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Information and Co-ordinating Centre. (2007). EPPI-Centre methods for conducting systematic reviews. Retrieved July 18, 2011 from http://eppi.ioe.ac.uk/cms/Default.aspx?tabid=89
  18. Moreno, J. L. (1946). Psychodrama: Volume I. Beacon, NY: Beacon
  19. Blatner, A.(1973).Acting-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psychodramatic methods.New York, NY:Springer.
  20. Blatner, A.(1997).Psychodrama: The state of the art.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24(1),23-30.
  21. Blatner, A.(2000).Foundation of psychodrama: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NY:Springer.
  22. Blatner, A.(2007).Morenean approaches: Recognizing psychodrama's many facets.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9(4),159-170.
  23. Chen, C. C.(1984).Group therapy with Chinese schoolchildren.New York, NY: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24. Christoforou, A,Kipper, D. A.(2006).The Spontane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SAI), anxiety, obsessive-compulsive tendency, and temporal orientation.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9(1),23-34.
  25. Fisher, J. A.(2007).Congenial alliance: Synergies in cognitive and psychodramatic therapies.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1(4),237-242.
  26. Hale, A. E.(1985).Conducting clinical sociometric explorations: A manual for psychodramatists and sociometrists.Roanoke, VA:Royal Publishing.
  27. Horvatin, T,Schreiber, E.(2006).The quintessential Zerka: Writings by Zerka Toeman Moreno on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 group psychotherapy.New York, NY:Routledge.
  28. Kane, R.(1992).The potential abuses, limitati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classical psychodramatic techniques in group counseling.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44(4),181-189.
  29. Kellar, H.,Treadwell, T. W.,Kumar, V. K.,Leach, E. S.(1998).The personal attitude scale-II: A revised measure of spontaneity.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5(1),35-46.
  30. Kellermann, P. F.(1987).Outcome research in classical psychodrama.Small Group Behavior,18,459-469.
  31. Kipper, D. A.(2006).The Canon of Spontaneity-Creativity revisited: The effect of empirical findings.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9(3),117-125.
  32. Kipper, D. A.,Hundal, J.(2005).The Spontane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SAI)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ntaneity and nonspontaneity.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8,119-129.
  33. Kipper, D. A.,Ritchie, T. D.(2003).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dramatic techniques: A meta-analysis.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7(1),13-25.
  34. Kipper, D. A.,Shemer, H.(2006).The revised Spontane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SAI-R): Spontaneity, well-being, and stress.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9(3),119-129.
  35. Kranz, P. L.,Lund, N. L.(1999).Survey of psychodramatists' opinions: Issues facing the profess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6(4),263-267.
  36. Lai, N. H.(2011).Expressive arts therapy for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EAT-MCR): A novel model for domestic violence survivors in Chinese culture.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38,305-311.
  37. Lai, N. H.(2013).Psychodrama in Taiwan: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history.The Journal of Psychodrama, Sociometry, and Group Psychotherapy,61(1),51-59.
  38. Leutz, G. A.(1994).Interdependence and moderation in psychodrama.Chines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7,13-20.
  39. Mann, J. J.,Apter, A.,Bertolote, J.,Beautrais, A.,Currier, D.,Haas, A.,Hegerl, U.,Lonnqvist, J,Malone, K,Marusic, A,Mehlum, L,Patton, G,Phillips, M,Rutz, W,Rihmer, Z,Schmidtke, A,Shaffer, D,Silverman, M,Takahashi, Y,Varnik, A,Wasserman, D,Yip, P,Hendin, H.(2005).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94,2064-2074.
  40. McNiff, S.(1998).Art-Based Research.London:Jessica Kingsley.
  41. Moreno, J. L.(1993).Who shall survive? Foundations of sociometry,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sociodrama.McLean, VA:American Society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
  42. Moreno, J. L.(1953).Who shall survive?.Beacon, NY:Beacon.
  43. Moreno, Z. T.(1989).Psychodrama, role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atom.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42(3),178-187.
  44. Newell, S. A.,Sanson-Fisher, R. W.,Savolainen, N. J.(2002).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cancer patients: over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94(8),558-584.
  45. Patton, M. Q.(2002).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46. Remer, R.(2001).Social atom theory revisit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tion Methods: Psychodrama, Skill Training, and Role-Playing,54,74-83.
  47. Sternberg, P.,Garcia, A.(2000).Sociodrama: Who's in your shoes?.Westport, CT:Praeger.
  48. Treadwell, T. W.,Kumar, V. K.,Wright, J. H.(2002).Enriching psychodrama through the use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echniques.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55(2/3),55-65.
  49. Weber, R. P.(1990).Basic content analysis.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50. Yaniv, D.(2010).Revisiting Morenean psychodramatic encounter in light of contemporary neurosci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creativity.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38(1),52-58.
  51. 文榮光、陳快樂、徐小嬌、簡彩密、林秀美、陳珠璋(1976)。演劇心理治療在精神科日間留院治療之應用。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2(1),9-10。
  52. 王文欽(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53. 王文欽(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54. 王行(1992)。個人式心理劇進行的原則與技巧。諮商與輔導,79,37-40。
  55. 王行(1989)。從 Moreno 角色理論談心理劇的治療理念。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3,439-448。
  56. 王行、鄭玉英(1993)。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台北:張老師。
  57. 王桂花(1988)。心靈舞臺的導演—桃樂珊.莎登(Dorothy Baldwin Satten)與心理演劇。張老師月刊,125,58-65。
  58. 王桂花(1983)。心理劇對談錄。張老師月刊,11(2),18-22。
  59. 王莉媜(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60. 王瑞宏(1996)。角色扮演在國小補校教學之應用。教育資料文摘,37(1),105-217。
  61. 王環莉(2000)。心理劇與我。中華團體心理治療,6(4),6-8。
  62. 式曉旦(2001)。以舞臺滌洗靈魂的創傷─龔鉥和她的心理劇。張老師月刊,288,110-112。
  63. 曲慧娟(2008)。心理劇暖身技巧初探。諮商與輔導,273,2-6。
  64. 何秀珠(1999)。角色扮演技巧在生涯諮商中的運用。輔導通訊,57,59-64。
  65. 吳秀碧(1999)。角色扮演與團體輔導。學生輔導,64,26-35。
  66. 吳就君(1987)。Psychotherapy with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Taiwan。心理演劇工作坊手冊,:
  67. 吳就君(1987)。心理劇技巧訓練及輔導上的應用。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68. 吳就君(2000)。心理劇與我。中華團體心理治療,6(4),1-3。
  69. 吳就君、王玥好、洪素珍(1997)。性亂倫倖存者心理劇團體治療與實務─臺灣經驗。中華團體心理治療,3(3),5-14。
  70. 吳就君、梁玉麗、林燕卿、陳青蕙、吳慈恩(2000)。約會強暴生存者的心理劇治療與實務─臺灣經驗。中華團體心理治療,6(1),11-19。
  71. 吳就君、葉翠蘋、劉淑媛、許毅貞(1994)。誰來參加校園成長團體─師大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之描寫和分析。師大學報,39,112-133。
  72. 吳靜吉(1978)。談心理劇。幼獅月刊,48(5),53-56。
  73. 宋根瑜(1982)。團體心理治療之「心理戲劇治療」介紹。警學叢刊,12(3),134-138。
  74. 李鳳墀(2001)。紐澳為何盛行心理劇。中華團體心理治療,7(1),3-6。
  75. 李燕蕙(2007)。心理劇與道家哲學。丹道研究,2,101-138。
  76. 杜秀娟(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77. 沈晟、田雨慧、王守珍、高麗芷、楊如娃(1976)。演劇心理治療的經驗。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2(1),9。
  78. 周怡敏(2001)。我能了解妳的心—談角色扮演的理論與實務。翰林文教雜誌,20,36-44。
  79. 周軒擇(1978)。團體諮商中的角色扮演。輔導月刊,14(12),9-11。
  80. 林育民(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
  81. 林佩儀、賴念華(2006)。心理劇夫妻檔 Rory Remer and Pamela Remer 專訪─ 200 年中國輔導學會心理劇研討會幕後報導。諮商與輔導,247,61-63。
  82. 林明文(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83. 林美珠(1994)。精神病患者參加完演劇心理治療的主觀感受分析。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4,101-115。
  84. 林國慶(2011)。心理劇中演出後團體分享之原理、功能與技術之探討。輔導季刊,47(1),23-29。
  85. 林慈玥(2005)。心理劇在台30年的困境與展望。諮商與輔導,239,59-60。
  86. 林慈玥(2008)。心理劇運用於乳癌病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4(2),1-8。
  87. 邱信凱(2008)。螺旋模式心理劇在創傷後壓力疾患之運用。諮商與輔導,273,16-20。
  88. 邱穗中、葉連祺(1995)。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之比較─以國小學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18,19-50。
  89. 洪雅鳳(2005)。焦點解決取向的婚姻諮商─情緒觀點與心理劇技巧之整合。諮商與輔導,231,9-13。
  90. 胡嘉琪譯、Blatner, A.(2002)。心靈的演出:心理劇方法的實際應用。台北:學富文化。
  91. 胡嘉琪、黃士鈞(2004)。心理劇與隱喻故事的交會—在個別諮商中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25,41-44。
  92. 郎亞琴(2003)。心理劇初探。研究與動態,9,145-156。
  93. 夏林清譯、麥麗蓉譯、Shaffer, J. B. P.、Galinsky, M. D.(1993)。團體治療與敏感度訓練—歷史、概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
  94. 夏金波(1983)。透視角色扮演。輔導月刊,19(9),16-18+33。
  95. 徐高鳳(1996)。社會計量法在國小班級輔導上之應用。國教世紀,172,49-53。
  96. 高琇鈴(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97. 張文龍(2004)。諮商師、戲劇治療師與心理醫師─參與美國戲劇治療團隊之觀想。諮商與輔導,222,40-42。
  98. 張玉鈴(1997)。心理劇團體諮商模式理念與應用。諮商輔導文粹,2,103-122。
  99. 張莉莉(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100. 張景然(1994)。心理劇在團體諮商之運用。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401-420。
  101. 張景然譯、吳芝儀譯、Corey, G.(1995)。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102. 張貴傑(1995)。暖身在心理演劇過程中的實施。輔導季刊,31(2),41-46。
  103. 張貴傑譯、Blatner, A.(2004)。心理劇導論—歷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104. 張德聰(1995)。角色扮演。空大學訊,157,98-104。
  105. 張德聰譯(1978)。參與心理劇的經驗。幼獅月刊,48(5),57-60。
  106. 梁翠梅(1991)。一齣心理劇的紀錄。輔導月刊,27(5),31-39。
  107. 許凱傑(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碩士班。
  108. 許筱梅(1995)。完形治療與心理劇之比較研究。諮商與輔導,113,25-28。
  109. 郭淑貞、劉素鳳(1995)。心理劇在專科學校推行的經驗分享。諮商與輔導,119,7-10。
  110. 陳天河(1968)。心理劇治療法。輔導月刊,4(6),10-11。
  111. 陳均姝(2000)。角色扮演在輔導與諮商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8,18-33。
  112. 陳信昭(2000)。心理演劇與我。中華團體心理治療,6(2),1-2。
  113. 陳美娟(2001)。心理劇中的完形精神。諮商與輔導,183,12-16。
  114. 陳美璊(2008)。演活心裡的故事─心理劇經驗談。諮商與輔導,273,31-34。
  115. 陳珠璋(1992)。臺灣精神醫學界的社會心理治療之回顧及展望。中華精神醫學,6(1),31-46。
  116. 陳珠璋(2000)。心理演劇與我。中華團體心理治療,6(1),1-7。
  117. 陳珠璋(2002)。心理治療專業自述。臺灣心理治療學會通訊,4,2-4。
  118. 陳珠璋(1984)。演劇心理治療於中國社會文化之應用。張老師月刊,13(2),50-52。
  119. 陳珠璋、吳就君(1983)。由演劇到領悟─心理演劇方法之實際應用。台北:張老師。
  120. 陳鳳如(1995)。心理劇的暖化過程在班級輔導活動課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19,5-6。
  121. 陳靜美、陳珠璋(1999)。國中學生心理演劇團體輔導經驗。中華團體心理治療,5(2),16-24。
  122. 陳鏡如譯、Karp, M.、Holmes, P.、Tauvon, K. B.(2002)。心理劇入門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123. 曾素梅(2007)。悲傷輔導的處理歷程與技巧─以心理劇之死亡議題為例。諮商與輔導,262,40-43。
  124. 游明麟(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125. 游明麟(1999)。心理演劇治療的治療理念─人的成長歷程與人的七個權利。諮商與輔導,168,16-20。
  126. 游淑婉(2008)。談心理劇的替身技術。諮商與輔導,273,7-11。
  127. 游淑瑜、游明麟(2009)。心理劇治療的人格理論─角色理論及重要概念。輔導季刊,45(1),51-59。
  128. 游淑瑜、劉蕙菁(2010)。臺灣校園中,特教老師最常被問到的從心理劇的角色理論探討「角色交換」督導模式督導效果的機制。國教新知,57(1),73-82。
  129. 游麗嘉(1983)。心理劇入門。台北:大洋。
  130. 游麗嘉、Saner, R.(1990)。心理劇創始者馬立諾。當代,54,14-37。
  131. 湯華盛(1993)。參與「自發性與創造性─東方與西方整合過程」工作坊雜感。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3(5),4。
  132. 黃至善(1969)。怎樣指導心理劇?(上)。師友月刊,19,27-28。
  133. 黃至善(1969)。怎樣指導心理劇?(下)。師友月刊,20,27-28。
  134. 黃梅羹(2000)。心理劇與我。中華團體心理治療,6(4),4-5。
  135. 黃創華(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136. 黃德祥(1981)。莫瑞諾(Moreno, J. L.)與心理劇。輔導月刊,17(11/12),24-29。
  137. 楊明磊(2000)。隱喻技巧在諮商中的應用─兼論心理劇與隱喻技巧的關係。諮商與輔導,176,2-7。
  138. 楊明磊(1996)。宣洩之意義、價值及其在心理劇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26,30-33。
  139. 楊靜芬(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140. 葉連祺(1999)。多向度量尺法(MDS)應用於社會計量分析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上),15-40。
  141. 葉連祺(1995)。使用統計套裝軟體Minitab分析提名式社會計量資料─社會計量矩陣。教育研究,45,54-63。
  142. 葉連祺(1995)。社會圖之探析。中華輔導學報,3,58-91。
  143. 葉連祺(1997)。建構新的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國教學報,9,139-163。
  144. 葉連祺(1995)。社會計量資料分析程式之比較。諮商與輔導,120,32-34。
  145. 董又嘉(2008)。心理劇治療在解離性疾患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73,12-15。
  146. 鄒繼礎、蔡群瑞、吳秀碧、鍾志宏(2010)。帶領一個性加害人團體之經驗省思:結合心理劇方法、認知模式與再犯預防模式之嘗試。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6(1),15-42。
  147. 褚增輝、吳就君、陳珠璋(1998)。精神醫療機構演劇治療團隊成員對其療效認知之調查。中華團體心理治療,4(2),3-20。
  148. 趙如錦(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149. 劉圓(1995)。角色扮演在個別諮商中的運用─中二區輔導教師知能研習會側記。輔導季刊,31(1),75-80。
  150. 劉蕙菁(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151. 劉錫麒譯(1982)。心理劇。國教園地,5,16-21。
  152. 歐吉桐譯、韓青蓉譯、陳信昭譯、Kellermann, P. F.(2008)。心理劇的核心:心理劇的治療層面。台北:心理出版社。
  153. 蔡宗晃,鄭瑞隆,朱秀琴(2006).Therapeutic analysis: Role playing in a group of deviant adolescents.慈濟醫學,18(6),409-415+465.
  154. 蔡東杰、周立修、吳就君、蘇淑芳、林娜玲、黃淑芳、鄭茲文、陳素瑛(1996)。急性住院精神病患心理演劇治療團體發展過程之反應行為。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4),19-20。
  155. 蔡素妙譯(1991)。心理演劇技巧介紹─安排場景、角色互換、回饋。輔導月刊,27(11),42-46。
  156. 鄭玉英(1990)。心理劇參加者的獲益程度研究。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4,605-625。
  157. 鄭玉英(1999)。心理演劇與哀傷輔導。生死學研究通訊,3,4-9。
  158. 鄭玉英(1989)。家庭重塑─家族治療與心理演劇的交會。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3,425-438。
  159. 蕭景云(2011)。心理劇技術運用於哀傷治療的夢工作。諮商與輔導,305,45-47。
  160. 賴念華(2003)。【心理劇簡介】簡介心理劇創始人─馬任諾。寫意通訊,43,71-76。
  161. 賴念華(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失落悲傷團體之效果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1),15-29+31。
  162. 賴念華(2011)。分享 69th 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及心理劇年會樣貌。諮商與輔導,307,34-37。
  163. 賴念華(2007)。角色扮演在校園輔導工作中的運用。國教月刊,48(1),49-55。
  164. 賴念華(2008)。Dorothy Satten“四張椅子”之心理劇導劇歷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4(2),9-21。
  165. 賴念華(2005)。心理劇講座(1)─社會劇的簡介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29,35-40。
  166. 賴念華(2011)。與心理劇大師 Zerka Moreno 相遇之旅。諮商與輔導,308,19-23。
  167. 賴念華(2011)。美國心理劇導演到訓練師認證歷程的分享與省思。諮商與輔導,304,37-43。
  168. 賴美言(2008)。心理劇在新移民女性輔導工作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73,21-26。
  169. 賴璟慧(2001)。心靈舞臺的雕塑者─鄭玉英在心理劇裡穿梭自如。張老師月刊,279,110-115。
  170. 謝淑貞(1993)。介紹「創造與自然」演劇心理治療工作坊。團體心理治療小組通訊,3(5),4-5。
  171. 鍾明勳、施杏如、陳映雪、郭珀如、黃心宜(2001)。運用心理劇於過動兒家屬團體之經驗。職能治療學會雜誌,19,1-8。
  172. 蘇品如(1996)。我所知道的心理劇。諮商與輔導,129,41-42。
  173. 蘇品如(1997)。心理劇場的實用性。諮商與輔導,135,44-45。
  174. 蘇廣德(1994)。國小團體輔導心理劇技巧之運用(下)。國教之聲,27(3),56-60。
  175. 蘇廣德(1993)。國小團體輔導心理劇技巧之運用(上)。國教之聲,27(2),35-38。

全文下載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