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 55-3 偏差行為的社會益損評估量表之發展與衡鑑

吳中勤
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解釋偏差行為的三個主要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一般化緊張理論與社會控制理論,在測量上較少重視個人對偏差行為的預期獲益與損失評估歷程。實徵研究也較少在測量中考量負增強對偏差行為的正向影響,以及個人偏差行為對重要他人感受的影響評估(即社會損失評估)。本研究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與一般化緊張理論觀點,來建構社會獲益評估歷程的測量題項,分別捕捉到正增強與負增強對偏差行為的正向影響。同時,也根據社會控制理論的理論觀點,建構社會損失評估歷程的測量題項,捕捉到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連結對偏差行為的抑制效果。本研究以八年級學生為對象,檢視偏差行為的社會益損評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發現:(1)二階四因素社會益損評估模式與觀察資料適配良好。(2)偏差行為的社會獲益評估歷程,包含「追求同儕認同」與「逃避負向生活事件」的獲益評估。(3)社會損失評估歷程,則包含「依附同儕」與「依附父母」的損失評估。(4)追求同儕認同與逃避負向生活事件是偏差行為的可能推力,但唯有依附父母的損失評估,能成為抑制偏差行為的拉力。根據研究結果,未來研究除可進一步複驗此量表的信、效度外,也可考慮納入其它理論變項,檢視不同模式適於解釋觀察資料的程度。教學實務上,教師可同時針對社會獲益與社會損失的評估焦點,實施多元教學活動,以期削弱偏差行為的推力,增強抑制偏差行為的心理拉力。

關鍵字
社會損失、社會獲益、偏差行為

全文下載
全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