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 58-3 以集群分析探討樂悲觀雙向度模式 與心理適應之關係 樂觀為正向心理學中重要的正向特質之一。樂觀同時包含預期信念與因應行為,它可為個體帶來較佳的心理適應。然而過去學界對於樂觀研究大都採取「變項中心取向」(variable-centered approach)派典仍存有疑慮,例如Asendorpf(2014)認為「變項中心取向」極易忽略個體之獨特性;反之,「個體中心取向」(person-centered approach)不僅較符合生態效度,同時亦較能展現個體本身各種心理特質與行為特徵。為此,本研究主張在考量樂悲觀特性時,不僅需納入預期信念與因應行為,同時最好亦能從「個體中心取向」來加以探究。據此,本研究先以「正、負向預期」和「正、負向因應」雙向度發展出「樂悲觀雙向度模式量表」,之後再以集群分析法區分不同樂悲觀型態。研究一以問卷調查法,共收集169名有效樣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發展的「樂悲觀雙向度模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二再以問卷調查法,共收集639名有效樣本,經集群分析法區分出「功能性樂觀」、「中性樂觀」、「中性悲觀」、「失能性悲觀」與「自我設限」等五種樂悲觀型態,這五種型態在心理適應指標上呈現不同程度的差異情形。功能性樂觀與中性樂觀心理適應功能較佳,中性悲觀屬三悲觀集群(亦即,中性悲觀、失能性悲觀、自我設限)中較適應的集群,失能性悲觀極易出現心理適應之問題,而自我設限則最易出現拖延行為。
關鍵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