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 58-2 自性的曼陀羅模型: 解決黃光國難題的工夫論 本文主要從「自性的曼陀羅模型」出發,釐清黃光國本來設計自我的曼陀羅模型只有談到人如何由生物性的「個體」蛻變成社會性的「個人」,使其不再只是「個體我」,而變成「關係我」,卻因只有「自我」而沒有「自性」的概念,使得其模型無法產生曼陀羅的輪轉,讓自我無法發展出自性,儒家思想裡的「成聖」變得毫無機會。本文除釐清曼陀羅的本意外,並指出應該要探索全部儒家思想都在共同面對的四大象限:「德性」、「知識」、「實踐」與「欲望」,「德性」是指對精神的涵養;「知識」是指對世界的認識;「實踐」是指對存在的行動;「欲望」是指對需求的滿足,自性的曼陀羅模型首先因「德性—欲望」(簡稱德性線)與「知識—實踐」(簡稱知識線)這兩個軸線的交會,從而產生意識裡的自我,「德性與欲望」獲得平衡暨「知識與實踐」獲得平衡,因為獲得滋養,則自我就會逐漸蛻變出自性,這就是「相生」的意義;反過來看,「德性與欲望」呈現失衡暨「知識與實踐」呈現失衡,因為彼此衝突,則自我就會呈現停滯與空轉,這就是「相剋」的意義。然而,相生或相剋,卻受到「德性與實踐」、「實踐與欲望」、「欲望與知識」暨「知識與德性」這四種不同人生的組合型態影響,人應該自問: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將其匯聚與整合出來的四大面向做出安置,如此生命自然能由自我蛻變出自性,拔高其意境,讓自身最終完成「成聖」的理想人生?這就是本文提出「兩線四面」的工夫論,該理論可與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相互結合來談。本文提出自性的良性循環路徑,可由此內容發展出儒家倫理治療理論,更可作為實作的觀念工夫,該工夫不只是種意念的轉換,更帶著理論的背景視野來展開對人生命世界的仔細檢視與對治,這是個打通「微觀世界」與「生命世界」的工夫論,因此能從輔導與諮商的角度具體解決「黃光國難題」。
關鍵字 |